当食物不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被赋予精准营养、辅助治疗、加速康复的使命时,一场静悄悄的饮食革命正在医疗健康领域上演。主角,正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它被誉为“病人的饭”,是介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之间的特殊存在,针对的是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等特定疾病状态人群。
2025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特医食品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这片尚待充分开发的沃土,正等待着有远见的医疗机构率先掘金。
1.构建特医食品发展的“四梁八柱”
东城区的《指导意见》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从制度、价费、监管、产业四个维度,搭建起一个系统性的支撑框架,可谓“四梁八柱”,根基牢固。
制度之梁:临床营养从“边缘”走向“中心”
跨部门协同:打破市场监管、卫健、医保等部门间的壁垒,建立联合监管与指导机制,为医疗机构使用特医食品扫清体制障碍。
强化临床营养科:政策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按照规范开展营养筛查与评估,并规范特医食品的管理和使用。这意味着,临床营养科将从过去的辅助科室,升级为特医食品临床应用管理的“枢纽”和“责任中心”。
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从供应商评价、采购、贮存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管理制度,将特医食品管理纳入医疗质量安全体系。
信息化赋能:鼓励将特医食品纳入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从开具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可管理,为精准营养干预和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试点先行:选取1-2家医疗机构作为规范化管理试点,树立标杆,这意味着先行者将获得宝贵的政策红利和经验优势。
2.价费之梁:探索支付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
编码与收费破冰:明确医疗机构可使用临时编码或经注册批准的编码进行特医食品费用结算,并向医保部门报备。这为特医食品在院内实现规范化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收费难”问题。
引入商业保险:积极探索将特医食品费用纳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拓宽支付渠道,减轻患者自费压力,从而提升产品可及性。
议价采购与价格公示:鼓励医疗机构与企业议价采购,并规范收费管理与价格公示。这既保证了产品的性价比,也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收益透明度。
3.监管之梁:规范经营,保障安全与合规
推动食品经营许可/备案:政策的核心突破点之一,是明确要求并协助医疗机构作为主体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甚至提出建立“绿色通道”和“点对点帮扶”,直接为医疗机构扫除了合法经营特医食品的最大资质障碍。
加强经营行为监管:在“放”的同时强调“管”,加强对特医食品质量安全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并引入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确保市场秩序和患者安全。
4.产业之梁:营造生态,拓展应用场景
标准引领与政策扶持:鼓励制定更高标准的团体标准,并以国家级实验室落地为抓手,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拓展应用新场景:除传统医院和药房外,政策明确鼓励将特医食品推广至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并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常态化。这为医疗机构将服务延伸到院外、覆盖更广泛人群指明了方向。
2.机遇挖掘:医疗机构如何乘势而起?
面对如此系统性的政策利好,医疗机构绝不能只做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成为主动的机遇捕捉者和价值创造者。
机遇一:抢占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制高点,打造核心竞争力。
行动建议:医疗机构应迅速响应政策,将临床营养科的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大投入,引进或培养专业的临床营养师队伍;严格按照规范开展营养筛查与评估,将其作为入院常规流程;建立以临床营养科为主导的特医食品遴选、应用和评价体系。一个强大的临床营养科,不仅能提升全院疑难重症的诊疗效果、缩短平均住院日,更能成为医院在区域内差异化竞争的品牌名片。
机遇二:破解支付瓶颈,创新服务与盈利模式。
行动建议:
积极申请编码与收费资格:立即着手研究特医食品收费编码的申请流程,与医保部门保持沟通,成为首批实现规范化收费的机构。
探索“院内营养服务包”:将特医食品与营养评估、营养咨询、膳食指导等服务打包,形成一体化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创造新的服务价值点。
联动商业保险机构:主动与商业保险公司接洽,设计包含特医食品保障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吸引更多患者,同时降低其支付门槛。
机遇三:申请经营资质,开辟院內合规销售渠道。
行动建议:充分利用政策提供的“绿色通道”和“点对点辅导”,尽快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申请食品经营许可或备案。一旦获得资质,医院药房、营养科甚至病区即可合规地销售经遴选的优质特医食品。这不仅能方便患者,特别是出院后仍需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如肿瘤、慢性病患者),还能为医院带来合法的药品之外的收入来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机遇四:拓展院外市场,构建“医-养-社-家”连续服务链。
行动建议:
深耕养老市场: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营养支持协作关系,输出专业的营养评估和特医食品配置方案,将服务延伸到老年群体。
下沉社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开展特医食品科普讲座和健康筛查,为社区内的康复期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营养指导和建议,引导其科学使用特医食品,实现“小病在社区,营养同步行”。
开展线上科普与咨询: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或新媒体,由临床营养师进行特医食品的科学普及和在线咨询,提升公众认知,吸引潜在需求者。
机遇五:参与产业生态构建,从“使用者”升级为“合作者”。
行动建议:大型医疗机构,特别是具备科研能力的,可以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病例资源,与特医食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搭建“院企合作平台”。参与产品的临床验证、共同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群或特定疾病的新配方,甚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这将使医疗机构从产业链的终端,向前延伸到研发端,分享产业创新带来的更大价值。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这则新政策不但是必须履行的规范化要求,更是转型升级的好机会。如果在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医疗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