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则重磅通知在医疗圈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以“十不得”的形式,为全体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划出了清晰的红线。
对于数量庞大、与社区居民联系紧密的各类诊所而言,这份通知无疑是一份及时而重要的行动指南。在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健康知识主渠道的今天,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既是拓展服务半径、建立专业形象的机遇,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法律与伦理风险。如何在新规框架下,既积极作为,又严守底线,是每一家诊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1.红线清晰:“十不得”为诊所科普注入“清醒剂”
《负面行为清单》的“十不得”内容详尽,直击当前线上健康科普的诸多乱象。对于诊所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约束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严禁“科普变带货”,剥离商业逐利。
条款: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
诊所警示: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红线。诊所必须彻底摒弃将科普平台作为第二“药房”或“卖场”的思维。任何试图在科普内容中夹带私货,引导用户购买特定药品、保健品或付费课程的行为,都已触碰禁区。
案例警示:某知名皮肤科医生在其拥有百万粉丝的短视频账号上,长期分享痤疮护理知识,广受好评。然而,在近期一场直播中,他在讲解完“刷酸”原理后,直接挂出了与某品牌合作的家用酸类产品购买链接,并声称“用我推荐的这款,效果最好最快”。此举迅速引发争议,被观众质疑其科普的公正性,并涉嫌违规广告。新规之下,此类行为将面临明确的处罚。
严守患者隐私,尊重人格尊严
条款: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图片或文字。
诊所警示:分享典型病例是常见的科普方式,但必须做到绝对的“去标识化”。诊所医务人员在制作内容时,必须获得患者的明确、书面授权,并隐去姓名、身份证号、面部特征、具体住址等所有可识别信息。绝不能为了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和“冲击力”而牺牲患者的隐私权。
案例警示:一位牙科诊所的医生为展示一例复杂的种植牙手术,在公众号文章中发布了多张包含患者完整面部的手术过程照片。尽管文章获得了高阅读量,但该患者看到后感到极度不适与愤怒,认为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最终将诊所告上法庭。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案例,警示我们合规意识必须走在科普热情之前。
恪守专业边界,杜绝“万能专家”
条款:不得宣传推广与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
诊所警示:诊所通常有明确的专科定位,如口腔、儿科、医美等。一位牙医去深入解读心血管疾病的用药,一位儿科医生去大肆评判骨科手术的优劣,这都是不专业且危险的行为。科普内容必须严格限定在诊所和医务人员自身的执业范围与专业能力之内。
案例警示:某中医诊所的医师,在其直播中不仅大谈中医养生,还跨界评论起某款热门减肥西药的“巨大副作用”,并推荐自己的“古方”替代。由于其粉丝基数大,言论引发了部分正在遵医嘱服用该药的患者恐慌。这种超出专业范围的论断,不仅误导公众,也可能干扰正常诊疗,损害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科学严谨为先,抵制虚假夸大。
条款:不得发布未经科学验证、虚假错误内容;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
诊所警示:在流量为王的网络世界,夸大疗效、制造焦虑是吸引眼球的“捷径”。但医疗科普容不得半点虚假。诊所必须确保所传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坚实的科学依据,避免使用“根治”“绝无副作用”“百分百有效”等绝对化表述,更要坚决与“神医”人设划清界限。
案例警示:一家主打“生发”的诊所,为推广其疗法,在宣传中虚构了大量“用药三个月,秃头变森林”的前后对比案例,并宣称其采用的为“全球首创技术”。后经查证,其技术为常规疗法,效果被严重夸大。此类行为不仅会面临监管处罚,更会彻底摧毁诊所的信誉。
规范身份使用,强化机构管理。
条款:未向医疗机构报告,不得以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不得在离职后沿用原单位和职务信息开展科普。
诊所警示:这意味着诊所管理者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要立即建立内部科普账号备案制度,清楚掌握每一位医务人员以诊所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如“XX诊所王医生”)开设的账号情况。同时,对于离职员工,应明确要求其在新平台内容中去除与原诊所的一切关联,防止其不当言行对诊所声誉造成连带损害。
2.责任在肩:诊所管理的“必修课”
《通知》不仅划定了红线,更明确了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对于诊所负责人来说,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将以下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备案台账,实现动态管理。
诊所应迅速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实习、进修人员)上报其用于健康科普的各类平台账号(如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建立统一的电子或纸质台账,记录账号名称、平台、责任人等信息,并定期更新,确保管理无死角。
加强内部培训,筑牢思想防线。
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负面行为清单》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上述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每一位员工都深刻理解“为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了的后果是什么”,从思想上树立合规科普的自觉性。
实施常态抽检,建立纠错机制。
诊所管理者或指定专人,应定期对已备案的科普账号内容进行抽样检查。检查重点包括:内容是否科学、身份是否规范、有无商业推广嫌疑、是否保护患者隐私等。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立即沟通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要视情节采取内部警告、要求删除内容,甚至暂停账号运营等措施,并将处理情况记录在案。
拥抱正面科普,化约束为机遇
“十不得”是约束,更是保护。它为真心想做科普的医务人员营造了清朗的环境。诊所应鼓励医务人员在红线之内,积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活泼的健康科普作品。例如,制作短视频讲解常见病的家庭护理、用图文辟谣网络健康流言、开展线上义诊问答等。规范的科普,是建立患者信任、提升诊所美誉度的最佳途径。
《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的出台,标志着互联网健康科普进入了“强监管”时代。对于诊所这一医疗服务的“毛细血管”而言,这既是一次严格的规范,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唯有主动适应新要求,将管理责任压实,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知边界、明底线、懂敬畏,才能让健康科普真正回归其公益本质,在服务大众健康的同时,实现诊所自身稳健与长远的发展。让科学的阳光驱散谣言的迷雾,诊所及其医务人员,理应成为这片清朗网络空间最坚定的守护者。
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