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批复悄然落地,众多诊所长期面临的检验检测限制终于迎来松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迎来重要变革节点。
“支持诊所与第三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合作开展检验业务。”2025年9月30日,国家卫健委对人大代表建议的正式答复,为诊所检验业务打开了新空间。
这份政策回应虽非独立出台的全新法规,却以明确态度放宽了诊所检验业务约束,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级提供了关键指引。
1.政策破冰:诊所检验的“松绑”信号
这份来自国家卫健委的答复,直接回应了关于放开诊所检验检测业务限制的人大代表建议,明确了支持诊所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检验业务,推进区域检验资源共享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民营诊所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民营诊所27.6万个,相较于2018年的18.9万个,总量大幅增加。
这些诊所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然而,检验检测业务的限制一直是制约诊所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此次政策调整可谓是对基层医疗需求增长的积极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同时为诊所提供了设备配置的灵活性。根据《诊所基本标准(2022年版)》规定,除基本设备外,诊所应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对应的其他设备。
而新政明确,由其他机构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可不配备相关设备,这大大降低了诊所的运营门槛和设备投入成本。
2.资源下沉:检验共享与医保覆盖
新政亮点在于打破传统医疗资源分配模式,通过合作共享让诊所患者享受到更专业的检验服务。
按照新政要求,诊所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医学检验服务时,可不再配备相关设备。这一规定显著降低了诊所提供检验服务的门槛和运营成本。
同时,基本医保政策也坚持向基层倾斜。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看普通门诊,报销比例通常比二三级医院高出5到10个百分点。
医保定点管理对公立和民营诊所一视同仁,符合条件的诊所都能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这无疑增强了诊所的市场竞争力。
在医保支付体系完善方面,各省份可结合实际,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报销范围。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将符合条件的“针灸、治疗性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3.质量把关:安全与监管并行
放开限制不等于放松管理。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强调,鼓励在保证“生物安全和检验质量”的前提下,由医学检验实验室为基层医疗机构等提供检查检验服务。
为此,卫健委已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提出明确要求。
强化监管也是此次新政的重要内容。《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诊所与备案机关所在地监管平台对接,及时上传执业活动信息,主动接受监管。
卫生健康和中医药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将诊所纳入本地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确保诊所服务质量不因检验业务外包而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出台恰逢国家大力整顿检验领域之时。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对检验套餐进行全面梳理,遵循“最少够用”原则,严禁将临床意义不足、缺少循证支持的项目用于临床诊疗。
4.未来布局:诊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家卫健委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将加强诊所执业全周期全要素监管,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诊所。并协同国家医保局完善医保政策措,更好满足公众就医用药需求。
此外,推动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诊所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12个省份建成了省级“影像云”,22个省份建立了检查检验结果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这些基础设施为诊所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减少患者重复检查。
在医师资源方面,政策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医师法》《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优化医师资源配置,提升诊所服务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曾指出,执业医生开办诊所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诊所“贴近社区、灵活高效”,可快速填补基层医疗资源缺口。
另一方面,医生自主办医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从检验套餐的“应拆尽拆”到诊所检验业务的“外包”合法化,医疗检验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诊所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的推进,意味着未来患者在社区就能完成更多检查项目,无需再为了一项检验奔波至大医院。
政策的落地实施,正悄然扩展基层医疗服务的边界,分级诊疗的蓝图在检验资源的共享中逐渐清晰。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