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5年,以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为核心,一系列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政策正推动中国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进行一场深刻的“内涵式跃升”。其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让患者享受更优质、更高效、更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1.打破“信息孤岛”:检查检验互认触发效率革命
曾几何时,患者辗转于不同医院,“手提一袋影像片、重复检查遍遍”是常态。这不仅耗费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更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意见》的出台,正是直击这一长期痛点,通过系统性重构,将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成共享的“大陆”。
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所有紧密型医联体内实现检查检验项目100%互认,地市级区域内互认项目不少于200项;并展望2027年底,省域内互认超300项,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超200项。
技术是互认的“路基”。政策强力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并大力推进跨省调阅。这好比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让数据替代患者“跑腿”。
地方实践已展现出蓬勃生机。杭州以“互认标准+数字应用+制度保障”三大体系为核心,成功破解“不能认、不敢认、不想认”的难题,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及跨市跨省互认。南京江宁区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速度”,仅用17天便完成区县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让居民在区内就诊无需再携带厚厚的检验单。四川绵阳则聚焦于“会不会认”的能力建设,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的互认能力,显著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这些鲜活案例证明,互认并非遥不可及,它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挤出“价格水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导向价值医疗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另一条并行的主线,其核心是让价格回归价值,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与互认政策形成巧妙配合的是,重复检查将被医保系统实时拦截并不得收费,这从经济源头上遏制了医院通过重复检查创收的冲动。
改革呈现出“全国规范”与“地方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特点。国家医保局率先对血栓弹力图试验等4个常见检验项目进行全国性价格治理,要求高价地区一律下调,平均每项降价超40元,迅速在31个省份全面落地。这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检验项目的“价格水分”将被挤出。
随后,多地密集跟进。浙江省在深化价格改革试点中,一次性调整267项价格,其中60项为检验项目,并创新性地要求部分项目“半小时内出结果”,将价格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捆绑。湖南省、河北省等地也分批推出检验项目价格调整方案,显示出检验项目价格下行已成为全国性趋势。
3.守住“救命钱”:医保基金智能监管步入常态化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其安全与高效使用是这场系统性变革的保障基石。2025年9月,《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医保基金监管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监管更为锋利。细则对“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过度诊疗”等长期模糊的专业名词给予了明确解释,让执法有据可依。监管手段也全面升级,强调应用医保电子凭证、视频监控、大数据等智能工具,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的精准监控。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驾照式”人员管理机制。医保部门将加强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责任人的管理,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进行记分,记满12分将终止其医保支付资格。这实现了从“罚机构”到“罚个人”的深化,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对参保人的监管也在强化。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曝光的案例显示,对超量配药转卖、隐瞒第三方责任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当事人不仅面临退回基金、罚款,还可能被暂停联网结算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构建了“机构+人员+参保人”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此外,多部门协同监管和“四不两直”飞行检查的常态化,意味着一个立体化、无死角的医保基金监管新格局正在形成,将对医疗机构的运营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医保基金智能监管,这三条主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筑了中国医疗质量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监管协同化的新格局。
最后,我们是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智慧医疗系统的服务商,如果贵医院需要智慧医疗HIS系统、智慧管理HRP系统、智慧运营HCRM系统,欢迎您随时沟通~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